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://m-mip.39.net/fk/mipso_5509114.html民间常说“缠腰龙,钻心痛”。
什么是缠腰龙?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带状疱疹。
据患者描述,带状疱疹的痛感有着刀割、火烧、电击、鞭抽的感觉,疼痛程度不亚于生娃。
哪怕疱疹消失,不少患者的疼痛还会延续,短则一个月,长则数十年……因此,它被人称为“不死的癌症”。
1
什么是带状疱疹?
带状疱疹,是一种影响神经和皮肤的感染性疾病,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,这种病毒会侵入神经末梢,造成神经痛。
跟许多人都得过的水痘其实是同一种病毒,初次感染会表现为水痘,之后潜伏在体内,等到你抵抗力下降的时候,它就会第二次发作,表现为带状疱疹。
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一旦感染,会终身携带。
临床上带状疱疹通常沿着一个地方的神经节生长,呈单侧带状分布,一般不会超过身体的中线。
2
带状疱疹不致命
痛起来却要人命
带状疱疹虽然不致命,但是由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,如刀割、火烧、电击、鞭抽,可以持续数月乃至很多年,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,堪称“不死的癌症”。
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,其疼痛程度比分娩还高,剧烈且漫长,部分患者疼痛长达10年,有些患者还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、睡眠障碍、焦虑、抑郁等状态,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,甚至有的患者会出现想自杀的想法。
另外眼部的带状疱疹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角膜炎,甚是失明;
累及面神经的带状疱疹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面神经瘫痪;
骶尾部带状疱疹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影响排便…
3
哪些人更容易得?
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!
根据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()》估计,60岁以上患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为65%,70岁以上的发生率为75%。
由于老年人免疫力较弱,所以高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发病率以及住院率、病死率都会升高。
除此之外,压力太大、经常抑郁的人,或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,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、基础恶性肿瘤患者、慢性肺病或肾病患者、器官移植患者、HIV感染者均为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。
得了带状疱疹,不仅会遭受巨大的疼痛困扰,饱受折磨。有的由于常年的疼痛折磨,失去自理能力,甚至有的老人怕传染给孩子、孙子,宁愿自己一人独居,严重降低生活幸福度。
所以,一定要尽可能远离带状疱疹,特别注意预防。
4
制敌方法来了!
感染后尽快开始治疗,越早越好
带状疱疹发病前3天,及时使用抗病毒药,抑制病毒复制,减轻神经损伤,可以大大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。
如果感觉肋骨、腰背部或者面部出现莫名的灼痛或红斑,需要高度警惕。
打疫苗
美国年起建议50岁或50岁以上的成年人接种疫苗,且无论以前是否出现过带状疱疹。
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,疫苗使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降低了97.2%,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下降了66.5%。
对于50岁以上的人,只要有条件,最好尽早打疫苗。
5
关于带状疱疹
你还需要知道
由于带状疱疹小小的水疱却有大大的“杀伤力”,因此民间有不少关于“缠腰龙”的传说。
以下这些常见误区,你还需提早厘清,别因为轻信这些谣言而耽误了健康。
带状疱疹长满一圈就会死人?
俗话说“蛇盘疮,缠腰龙,爬满一圈要人命”。但根据临床及医疗研究表明,长满一圈不会导致患者死亡,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控制治疗即可痊愈。
且带状疱疹病毒常侵犯人体神经节,故带状疱疹也沿着一个地方的神经节生长。而人体神经分布一般由单侧神经控制单侧身体,一般也不会超过身体的中线。所以带状疱疹也少有“缠满一圈”。
长在腰上的才是带状疱疹?
带状疱疹有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,如面部、腰腹部、颈部、臀部等,并非只会长到腰部。之所以这样传,只是腰部频率高些罢了。
没得过水痘就不会有带状疱疹?
水痘和带疱都是由同一种名为“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”(VZV)感染导致,但是靠回忆自己有没有得过水痘以判断自己的带状疱疹风险,是一种十分不靠谱的办法,因为很多人感染后没有症状。
国外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,几乎所有超过40岁的人的神经系统中都有潜伏状态的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,其中很多人根本回忆不起自己曾经得过水痘。
带状疱疹一生只会得一次?
近年来的临床病例发现,个别带状疱疹患者会再次发病,且两次发病不在同一位置,复发时间也长短不一。
因此带疱不是一生只会得一次,并非得过就会%终身免疫。
长在腰上的才是带状疱疹?
带状疱疹有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,如面部、腰腹部、颈部、臀部等,并非只会长到腰部。之所以这样传,只是腰部频率高些罢了。
只有年纪大的人会得带状疱疹?
年纪大的人患病率比年轻人高,临床症状比年轻人严重些,实际上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患上带状疱疹,接种疫苗、做好预防并且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最安全的方法。
带状疱疹的发生常常很突然。可能就在某一个悠闲午后,带状疱疹就找上了门。
因此,建议各位带着家中长辈尽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,避免忍受疾病的折磨。
稿件来源:丁香医生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
本期统筹:陈小瑜
本期编审:刘洁